• 邮箱帐号
  • 密码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片方评论
《三人行》:三人行,必知天命
来源:新京报  发布时间:2016年11月16日

杜琪峰导演1955年生人,早已过了半百。之前作品例如《PTU》、《大只佬》、《放逐》中,杜导都表达了浓厚的宿命论观点:人物危机重重,如同浮萍漂泊,最后命运是悲是喜,却往往由小事和意外造就,不是能靠自己掌握的。

一切看天命。

《三人行》从制作方式上看来,就是这样一部“看天命”的作品。

《三人行》最开始只有杜导要拍摄医院和做手术的想法。故事主要人物有三个,角色个性大致有设定,最后一场戏是特殊的长镜头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具体情节?是没有的。

拍摄时,所有人每天到了现场才能拿到剧本。有时编剧游乃海想不出来,大家就坐着等他写出来两页纸。有时编剧写好了,导演一看,说“不行啊”,于是编剧回头再写再改。大家继续坐着等。

这种拍电影的方式就是“听天命”。

当然这不是杜导的发明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王家卫之所以拍电影那么慢,用的就是这种方法。胶片都是作文草稿纸,拍了废,废了再拍。拍着拍着电影就拍完了。

这种半即兴的创作方式在香港电影1980、1990年代的繁荣期曾广泛使用。大牌演员最重要,剧本都是前一天晚上或在现场半即兴创作出来的。抢拍摄周期,一部电影十多天就拍完了,速度飞快。后来TVB等电视剧也是这样边拍边写边修改,比如著名剧集《创世纪》。

杜导之前用三年拍出了《文雀》,是这种方法。美国人理查德·林特莱克用12年拍出了一部《少年时代》,用的也是这种方法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这种方法的好处是:所有人不是按照死的剧本来执行,而是在现场揣摩、创作,让角色和每个人一同成长。自然、即兴,回归艺术创作的本源。

这种方法的坏处是:有时前后创作的内容连接不到一起。故事显得散乱。成片效果可好可坏难以控制,太过依靠创作人员的经验。

还有就是:烧钱。

杜导的公司银河映像已经20年了,这几年被大陆海润公司收购。有钱。

杜导从业已经近40年了,创作过的佳片数量众多。可以任性。

有钱+任性,对有的人来说是海天盛筵,对于艺术家来说,就是新的创作方法,新的创作尝试。

拍电影是“行门”,靠行动。好不好,拍了才知道。

有时犯错误也是成长。不犯错,就没有创新,也就没有艺术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再说说《三人行》。

这是一部在这个暑期档迥别于《魔兽》、《独立日》、《惊天魔盗团2》这些爆米花电影的作品。这同样不是《暗战》、《解救吾先生》那种标准结构的警匪片。

这是一部人物个性突出、主题鲜明的影片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三个主人公,每个都有自身的缺点和强硬之处:自傲自负的医生,手段狠毒的警察,狡诈凶残的劫匪。

都认为自己能控制一切,都自信满满,相信能掌握医院的情况走势。每一次对话每一组交流,都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。

劫匪与警察:你铐住我,我就有兄弟在外面搞抢劫。

医生与警察:你打了我一巴掌,我就下次再打回来。

医生与劫匪:你不同意让我做手术,我就可以下药让你昏迷。

虽然创作时没有剧本,但每天编导都在构建冲突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大病房就是舞台。封闭的医院、切割的光影,把每个人都逼到极致,于是上演的就是最人性最冲突的戏剧。

而最后的结尾回归的还是杜导擅长的主题:谁都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,善恶天注定,每个人的最后结局还是要“听天命”。

虽然这次采用的拍摄方式不同于以往,但以成片看,杜导仍然“天命难违”,影片仍是浓浓的杜琪峰风格。

《三人行》不是杜导最好的影片,当然也不是最差的。

杜导在整体影片的控制上仍体现出大师的自信和成熟。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极其隐忍,含而不发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光影看似简单,氛围却始终营造出对抗和不安。连医生对病人的例行查房,都隐隐有判官要夺人生死的惊悚感。

对于音乐的使用也非常节制。就像赵薇这个医生进入手术室,第一件事就是要求“把音乐关掉”。不用音乐,对于导演来说就是不强加特定的情绪渲染,其中的滋味和观点让观众自己去看去体味。

而在需要强化的段落,杜导又能收放自如。比如赵薇在手术室开颅的那段,病人血管瘤破裂鲜血喷洒,即使没有音乐,心跳仪短促的哔哔声也能让人紧张揪心。一个平凡的手术场景,拍得异常惊心动魄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还有警察追逐潜入医院的劫匪,放进垃圾箱里的爆炸物,都是张力十足。

影片最华彩的段落,最大的亮点,莫过于结尾枪战的八分钟长镜头了。杜导旧作《枪火》塑造了全新的暴力美学,而这次长镜头,又是枪战拍法一种新的突破。好莱坞类似的长镜头多是若干短镜头暗藏剪辑点拼贴完成,而杜导则是完全实拍。让众多演员表演慢动作,然后摄影机在空间中穿梭游移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这多见于戏剧舞台,极少用于电影。

在《三人行》的拍摄纪录片中可以看到,拍摄这个镜头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,远远比想象中复杂。需要摄影机不断移动,身后则有工作人员不断去搬动布景挪开空间。画面中漂浮的演员,则是用威亚吊住,后期再擦去吊线的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这个段落不仅拍摄方式创新,从剧情结构上来说也是全片的重心。之前所有即兴创作的冲突,无论多么发散,所有压下的人物矛盾、集中的剧情线索,都在这一场可以得到爆发式的解决。而之前杜导隐忍的风格,也为这一场提供了最大的对比。

音乐的使用也颇有新意。一个清亮的女声演唱罗大佑老歌《之乎者也》,贯穿了这个场景。强化着影片的寓言主题:

所有人都以为自己能知道能控制,实际却被看不见的命运操控着,命数不由己。

但《三人行》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。

剧情虽然不断用小冲突推进,但毕竟事先没有完善的剧本。前面埋下的线索不够,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精致感。

而影片场景明显是搭景的产物,空间一直封闭压抑,场景人工斧凿的痕迹过多。最后天台决斗的动作戏,特效也算不上精致。都有缺乏实感的特征。

医院的场景其实是杜导前一部歌舞片《华丽上班族》改建而来的。一股微妙的、歌舞片才有的特定形式感,遗留在了《三人行》之中,造成观众无法把自己真正投射到人物身上。

拍《三人行》的杜导告诉我们:三人行,必知天命

戏剧化和舞台化,既是《三人行》的特色,也是较为虚假,导致观众难以进入的障碍。

《三人行》并非完美无缺,而是充满实验性的一部戏剧作品。即使是杜导过去较差的作品,下限放在那里,还是要好过80%的国产片。

《三人行》大概能好过90%的国产片。

除了为紧张的剧情揪心,看完《三人行》,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的生活:在这个高压社会中,是否需要把自己逼到那么极致,必须要去掌控一切?

有时退一步,反而能看得更开。

中科汇联承办,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,portal门户,舆情监测,搜索引擎,政府门户,信息公开,电子政务